手機站 紅葉 普吉島 馬爾代夫 九寨溝 光霧山 日本賞楓 四川旅行護照
騖源主要旅游景點門票: 博物館-20 彩虹橋-20 從溪漂流-50 洪村-10 江灣-50 理坑-20 李坑-30 思溪、延村-36 汪口-25 曉起-20 鴛鴦湖-40 大鄣山-45 靈巖洞-50 嚴田-20 婺源黃山單飛六日游>>>
江灣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有滕、葉、鮑、戴等姓人家在江灣河灣處聚居,始稱“云灣”。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子孫逐漸繁衍成巨族,后改稱江灣。自唐以來,江灣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的交通要塞,為婺源東大門。這里山水環繞、風光旖旎、文風鼎盛、群賢輩出,孕育了明代隆慶年間戶部侍郎江一麟,明代工部主事江宏晚,明代朝廷太醫江一道,清代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清代戶部主事江桂高,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村人著述多達88種,任七品以上仕宦者25人,是當之無愧的婺源“書鄉”代表。村中至今還保存著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江永紀念、南關亭、東和門、徒戎橋、水壩井等景點,古村古風古韻,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
婺源縣博物館坐落在紫陽鎮西側儒學山上。這是一棟具有民族特色的殿宇式建筑,展廳面積千余平方米。博物館藏有陶瓷器、銅鐵器、玉器、漆器、金銀器、骨竹木雕刻、徽墨、古硯、印章、字畫、剌繡等名類文物珍寶上萬件,尤以兩宋名、瓷明清字畫和唐宋古硯見優。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專程至婺源對博物館館藏文物進行鑒賞、評定,高度評價為“全國縣級第一館”。 婺源民間,素有崇美尚文的生活情趣,以此為源的婺源民俗文化,也就成了諸多地域文化中一朵亮麗的奇葩。
清華鎮位于婺源縣北部的五峰尖北麓,距縣城北偏西二十二公里的浙源水與古坦水匯合處,以清溪縈繞,華照增輝而名。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婺源建縣時,縣治設此。千年古鎮清華,有著豐厚的旅游資源,最著名的彩虹橋風景區座落于清華鎮北側河上,是婺北線上的重要景區,它是以彩虹橋為主體,由許多景觀組合而成的一個風景名勝。主要包括:夢中廊橋彩虹橋,平步青云登云橋,文彭小西湖,舂米水碾作坊,生態保護神-----石碣,古老抗旱水車、水中漂游、臥牛石、鴛鴦樹、休閑垂釣、度假木屋。它是文化與生態,動與靜,休閑與娛樂相結合的一個風景區。有厚重的橋文化、歷史古跡,古人留存的生產工具,又有生態較好的自然環境,是最具婺源特色的高品位文化與生態旅游區。
理坑原名理源,位于婺源縣城56公里的沱川鄉。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讀成風,崇尚“讀朱子之書,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被文人學者贊為“理學淵源”。幾百年來這偏僻山村,秉承勤學苦讀之風,人才輩出,先后出過尚書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啟元,司馬余維樞,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進士16人,文人學士92人,著作達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庫全書》,可見理坑昔日的輝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禎年間廣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廳”,明代天啟年間吏部尚書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萬歷年間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余懋學的“尚書第”,清代順治年間司馬余維樞的“司馬第”,清代道光年間茶商余顯輝的“詒裕堂”,還有花園式的“云溪別墅”,園林式建筑“花廳”,頗具傳奇色彩的“金家井”。這些古建筑粉墻黛瓦、飛檐戧角、“三雕”工藝精湛,布局科學、合理、冬暖夏涼,是生態文明的綠寶石,是建筑藝術的博覽園。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個民俗文化村之一。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如果說,婺源是一個綠色大公園那么曉起村就是一處絕妙的景致。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遮天蔽地的古樹,天人合一的曉起堪稱中國別具韻味的古文化生態村。 曉起村始建于公元787年,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幾十幢,風格鮮明,氣勢非凡。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商第官第無不折射出這方鐘靈毓秀土地曾經有過的輝煌。一門四進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賢留與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曉起名貴古樹觀賞園薈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國罕見的大葉紅楠樹和國家一級樹種江南紅豆杉,不僅是曉起先人崇尚綠色,重視和保護環境的有力佐證,更為今天的曉起增添了幾分靈氣,讓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可愛。 曉起村交通便捷,油路直通景區。大型停車場、牌樓、水口公園、嵩年橋酒樓及各式木、竹結構房屋,都是為游客提供上佳服務的休閑場所,可以同時接待400余人吃、住、游、樂。
思溪距延村1華里。該村建于南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村落背山面水,嵌于錦峰繡嶺、清溪碧河的自然風光之中,房屋群落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山水互為點綴,如詩如畫,意境神美。村口明代“通濟橋”和“如來佛柱”,是古時村落水口組合建筑的孑遺;村中清代商家住宅“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廳”等。三雕”(磚雕、石雕、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體現了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清代“銀庫”屋,當世現已少見;“敬序堂”花廳,一派古色古香,為品茶對弈、吟詩作畫理想之地;俞氏客館格扇門上,陽刻96個不同字體的“壽”字組成的“百壽圖”,堪稱“木雕精品”。1987年,福建電視臺曾選擇這里拍攝電視連續劇《聊齋》。思溪景點,農家旅館可接待100人住宿。思溪的古韻遺芳,等待著八方賓朋的采擷!
延村位于婺源中部思口鎮西南側,鄰近婺清線,離縣城僅13公里,交通便捷。村落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現存有明代私塾和清代“馀慶堂”、“聰聽堂”、“篤經堂”等民居56幢,多為明清時徽商晚年歸隱所建。房屋風火山墻、青瓦坡頂;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門罩翹角飛檐,門枋磚雕別致;內分前廳、后堂、廚房等,前后均有淺天井;堂屋內三間兩廂、方柱石礎、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屋內梁枋、雀替、護凈、門窗等處龍鳳麒麟、松鶴柏鹿、水榭樓臺、人物戲文、飛禽走獸、蘭草花卉等圖案的寓意深刻,不僅顯示出精湛的工藝,而且蘊藏古文化的神韻,令人贊嘆不已。延村農家客館可供100人住宿。延村熱情歡迎嘉朋、九州賓友前來觀光考察。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縣城12公里。李坑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賈達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傳世著作達29部,南宋年間出了一位武狀元,名叫李知誠。村落群山環抱,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墻黛瓦、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青石板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更有兩澗清流、柳碣飛瓊、雙橋疊鎖、焦泉浸月、道院鐘鳴、仙橋毓秀等景點在其中,構筑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是婺源精品線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汪口古為徽州府城陸路經婺源至江西饒州的必經之地,又系婺源縣城連通東北鄉水路,貨運到樂平、鄱陽、九江等處之碼頭。明清時期,這里店鋪林立,商賈云集,景象繁華。雖經千載滄桑,但留下的歷史遺跡諸多。 汪口古村落,由宋朝議大夫(正三品)俞杲于大觀年間始建,距今有1100余年歷史。因這前碧水汪,故名“汪口”。始遷者為期后裔如水綿長,取《詩·周南·漢廣》“江之永矣”意,又名“永川”。 汪口位于婺源縣東江灣鎮壓的西部,離縣城紫陽鎮23公里。向西至瓷都景德鎮84公里。往南至國家風景名勝區三清山58公里。向東到皖黃山101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歷史上被兒為“千煙之地”的汪口,如今仍有500來戶,1700多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住房,仍保留明清時代的特色和風格。 古村廓處于丘陵地帶,村周青山環抱、綠水依流。有詩云:“鳥語雞鳴傳境外,水光山色入閣中”,景色十分宜人。汪口自宋清代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其中:有進士5人,舉人2人,大夫7人,七品官以上之文武官員36人,學士10人,著作33卷。故有“書鄉”之稱。這里有:被譽為“藝術寶庫”的省保文物單位“俞氏宗祠”;屬徽派建筑的“千年古街”;古樸典雅的“一經堂”、“懋德堂”、“大夫第”和“養書屋”等民居;沿河十景點的龍船潭“水上竹筏漂流”;還有由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設計的“平渡堰”曲尺碣遺址……。汪口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具特色,豐富多彩,吸引不少的中外游客
以上僅為參考價,詳情請電詢或與在線客服聯系!
【純玩】純玩行程,全程不進購物店,玩得更安心,更盡興【景點】婺源松竹連綿、青山綠水——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天下第一仙峰,世上無雙福地——三清山【導服】優秀持證中文導游服務
陽春三月踏青賞花,推薦游覽“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婺源。參觀國家4A級風景區、江南第一五品古縣衙—【浮梁古縣衙】。往返豪華旅游大巴,行程舒適無憂。